偷走美国核技术还敢向他们申请退休金乔治·科瓦尔的完美渗透

1910年8月,犹太人亚伯兰·科瓦尔骂骂咧咧地来到美国爱荷华州,他在苏城找到一份薪水不算太高的工作,那时的苏城拥有庞大的犹太社区,并且大部分是从沙皇俄国移民而来。

亚伯兰是个非典型犹太人,长期定居在白俄罗斯让这位老兄毫无商业天赋,反倒以一手漂亮的木匠活儿在当地混得很开。正因为从事手工行业,他的个性更像暴躁的技术工人,对沙皇一直极其不爽。

到了20世纪初,随着沙皇对犹太人越来越恶劣,亚伯兰的不爽终于达到顶峰,他倒是没有布尔什维克登高一呼的勇气,觉得还是跑路比较现实。就这样,非典型犹太人亚伯兰带着新婚妻子来到美国,准备开启新生活。

最初亚伯兰在美国的生活还不错,媳妇又连续给他生了三个大胖小子,他最看好圣诞节出生的次子乔治,觉得那孩子继承了自己的某些天赋。

事实证明亚伯兰的猜测没错,生在非典型犹太家庭的乔治很特别,作为工人阶级的儿子他特别迷恋布尔什维克,作为木匠的儿子他特别喜欢物理和化学,怎么看都是老爹的加强版。

也正因为如此,当大萧条来临后这家人决定回归故土,那时它的名字叫苏联。一家人在集体农庄里混得不错,长子以赛亚成为顶级拖拉机手,乔治也努力学习俄语并考入门捷列夫化学技术学院。

在大学时代乔治被情报部门招募,并且彻底删改了履历,为解释他在城市中的消失,乔治的档案被改得面目全非。1939年到北极圈服役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估计不会有人去那边找他,即使去找也可以把责任推给北极熊……

1940年4月,乔治回到美国,以“德尔玛”为代号进入纽约,作为少壮派情报员他直接成为当地情报小组的副指挥。这大哥应该是个非常嚣张的人,因为他直接以本名跑到乌鸦电气公司上班,收集化学武器信息。

美国参战后,乔治经过一系列阴差阳错(真不是苏联情报机构的操作)居然加入美国陆军,并且很快成为教官,主要给那些有才华的士兵培训武器技术。他的教官生涯极其成功,以不留作业深受学员爱戴……

1944年初,盟军已经获得了战场的绝对主动,那个培训机构被取消了,但深受爱戴的乔治教官并没有失业,他被分配田纳西州的橡树岭,成为一名光荣的“健康物理学官”。

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职务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监控实验室内的辐射水平,作为安全检查人员乔治几乎可以去任何绝密的地方,故此整个橡树岭的试验细节和材料使用都瞒不过他,甚至连引发剂的反应细节都被他传回了苏联。

因为这老哥的存在,苏联的核武器研发进程快的惊人,本来美国中央情报局评估苏联需要1950年到1953年才能引爆核弹,结果1949年8月29日人家就拉弦儿了。那枚核弹就是按“德尔玛”提供的食谱制造的……

二战结束后乔治从美国陆军退役,回到纽约州立大学,用半年时间拿到电气工程学位。他跟周围的人说自己准备去欧洲好好休个假,回来再找个大学任教,轻易就拿到为期半年的旅行护照。

1948年10月的某天,乔治站在纽约的长滩上眺望远方,他面对大西洋浅浅微笑,挥手向自己出生的地方告别。我没有参与那场生死存亡的战争,我没有直面德国人的子弹,但我亦无愧自己的国家。现在,我该回家了!

与此同时,苏联驻北极圈附近的某支步兵师中,一个未受训的步枪手退役,在文件中他无功无过,熬过地狱般的战争又戍边3年才正式退役,他也可以回家了!乔治·科瓦尔可以回家了。

回到苏联后,科瓦尔“无懈可击”地扮演了一个退役士兵的角色,除了求情报部门给自己一份门捷列夫研究所的实验室助理的工作外没有任何异样(按士兵退役算他确实不够格从事研究工作,虽然他水平很牛)。

一年后,他取得了教学资格(水平在那摆着呢),除了学生会嘲笑一个老犹太的古怪口音外,乔治依然“无懈可击”。这样的沉默足足维系了半个世纪,连苏联都已经烟消云散,老头才以一种滑稽的方式回到人们的视野。

1999年的时候,已经退休的乔治听说在美国服役过的军人可以申请一份社会保障金,于是老头给那边发过去一份文采华丽的申请书……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社会保障局中央运营办公室那帮哥们差点气疯,还要脸吗?这是挑衅吧?这一定是挑衅吧?

最终他们还是给老头回信了,信中只有一句话:“我们写信是要告诉您,您没有资格获得退休金”。老头答复:“好的”。

2006年1月31日,一生“无懈可击”的乔治·科瓦尔去世,享年92岁,作为一个情报人员,他是极少数逃脱反情报机构打击的幸运儿。2007年,俄罗斯总统授予他最后的哀荣,一枚金星徽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