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的票房屡创新高,看着动辄几十亿的数字,小编不禁感叹电影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如今新电影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许多精彩的创作,相形之下,或许一些早先的创作便不再显得那么独特。
不过,还有一些经典作品,随着时间的沉淀,不仅不会被取代,反而越能突显其动人之处。
不管你是不是电影发烧友,相信这一部经典电影,即便你没有看过,也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荣获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和第51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电影讲述了一个二战时期的故事,身在波兰的德国人辛德勒,雇佣了1100多名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帮助他们逃过了被屠杀的命运。
这部改编自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托马斯·肯尼利创作的小说《辛德勒方舟》(Schindler’s Ark)的电影之所以动人,主要在于影片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如果你多读几部托马斯·肯尼利的作品,便会了解,这是他作品中一贯的主题。
托马斯·肯尼利,澳大利亚国宝级作家,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项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得主,四次获布克奖提名,1982年凭借代表作《辛德勒方舟》获奖。
作为一位富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肯尼利的创作灵感多基于史实,擅长在时代背景下刻画人物的情感与心理,呼唤正义与人性。如今,又有三部肯尼利的经典作品被翻译并出版(现已上架),这三部作品都以充满冲突的历史时期作为大背景,借助真实与虚构参半的故事,刻画那些被时代裹挟下的个体的故事。
如果传奇般的《辛德勒名单》还不足以证明托马斯·肯尼利的文学天才的话,这部作品一定可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的一个偏僻小镇附近有一座战俘营,里面关押着日本、意大利等国的战俘,日本战俘与西方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心理隔膜,这让本就烦心事缠身的战俘营长官头痛不已。战俘营附近的小镇上,初为的爱丽丝邂逅了意大利战俘詹卡洛,由此产生一段意料之外的纠葛。与此同时,自杀与越狱的念头在日本战俘间酝酿,小镇居民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耻辱与俘虏》讲述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部深刻透视人性的作品,基于震惊世界战争史的澳大利亚考拉镇战俘营越狱事件写作,引领读者置身在复杂的纠葛与激烈的文化、情感冲撞中。
怀着为母亲执行安乐死的愧疚,杜伦斯护士姐妹逃离家乡,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残酷的战火争夺生命。可惜,恶劣的医疗条件让她们节节溃败,愚蠢的军事计划叫她们险些丧命,对女性的羞辱和侵犯又令护士们备受打击。不过,这并未让她们退却,因为“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所幸,在战火和硝烟中,破裂的姐妹之情重新弥合,她们得以互为依靠。可是,死亡的威胁依旧高悬在所有人头顶。在炮火的掩护下,致命的西班牙流感悄然来袭,医护人员接连倒下,姐妹俩也相继感染……
本书并未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而是通过这对护士姐妹的眼睛,记录着战争的荒谬与残忍。但是,本书并不止于对暴力、强权的谴责,它也通过角色的行为展示了灾难与厄运中的希望,即复杂人性中的美与善。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亦体现了那个年代女性的坚韧与勇敢,以及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互相扶持的爱情。
吉米·布莱克史密斯是一个混血儿, 父亲是白人,母亲是澳大利亚原住民。教区牧师尼维尔向少年吉米传授白人世界的文明与价值观,长大后的吉米满怀憧憬,却因混血儿的身份碰壁,屡遭苛待。他与白人女孩结婚,却在婚姻中备尝屈辱。农场主纽比一家对他的打击,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品源自真实犯罪事件,是一部拷问文明之作,也唱出了20 世纪初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哀歌,展现了他们在文明光环的笼罩下依旧挥之不去的苦难。作品入选了布克奖短名单。
这三部作品的中译本由资深翻译家与青年新锐翻译家执笔,译笔地道流畅,力求淋漓尽致地还原肯尼利原作的神韵。
在三本书的装帧设计上,由资深设计师用心设计,将抽象元素与黑白老照片的视觉效果融合,极具冲击力,用艺术化的语言呈现每个故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