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国断头台走下来的杜莎夫人

而这种仿真度极高的人体模型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却很有市场。一些贵族和有钱商人出手阔绰

科特斯医生接到的第一笔大订单是远赴法国巴黎为路易十五和王妃做一组小型蜡像。几年后,玛丽和妈妈跟随科特斯医生到巴黎定居。不久,玛丽开始跟科特斯学习制作蜡像。1778年,17岁的玛丽已经能独立完成复杂的蜡像制品。她独立制作的第一尊蜡像是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后来又陆续为其他名人制作蜡像,包括卢梭、本杰明·富兰克林等。那时还没有现在先进的照相技术,玛丽只能靠双手为塑造对象画无数张各个角度的画像。

当时,科特斯蜡像沙龙在法国名流中声名远播,甚至吸引了国王路易十六的妹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只比玛丽小3岁,她十分喜欢这个心灵手巧的姑娘,邀请玛丽到她的宅邸做自己的艺术教师。年轻的玛丽就此搬进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成为国王妹妹的闺中密友,也结识了不少上层贵族。

1789年,玛丽回到科特斯医生家里,这一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愤怒的人群举着被路易十六处决大臣的头颅敲开了科特斯医生家的大门,他们要求科特斯为这位大臣制作蜡像以永久保留。此时科特斯早已躲到了国外,家里只有玛丽和母亲,这个二十几岁的姑娘没有胆怯,而是打开门,开始工作。玛丽的这种淡定和坚强是她日后事业成功的关键。

1793年,革命党人罗伯斯庇尔当权,此后法国进入历史上著名的恐怖时期,平均每天有26人被送上断头台。革命党和蜡像制作者达成协议,每砍一枚重要人物的头颅都要制作成蜡像面具,供其带到各处宣传大革命。

也从此时起,年轻的玛丽开始了她最初的蜡像事业,起点正是断头台下那些染着鲜血的头颅。

因为与贵族的不寻常关系,不久玛丽也被人告发,与母亲一起被投入大牢,迎接她的同样是冰冷的断头台。最终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和科特斯医生的四处游说,母女俩得救。

1794年,科特斯去世,他把所有财产和蜡像都留给了助手玛丽。33岁的玛丽受到巨大的打击,科特斯留下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债务,她无力独自面对这一切,很快草草地将自己嫁给了26岁的弗朗科斯·杜莎,成为杜莎夫人。婚后蜡像馆不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杜莎夫人带着全部的蜡像到英国寻求挣钱的机会。此后,因为旷日持久的英法战争,她再没机会回到法国、回到丈夫身边。

杜莎夫人带着4岁的大儿子来到伦敦碰运气,几辆马车上装满了法国大革命风云人物的蜡像。这个来自法国的蜡像展为英国人展示了那个血腥澎湃的大时代,大受好评。取得成功后,杜莎夫人决定组一支“蜡像大篷车”在英国各繁华地区巡展。为了在英国站稳脚跟,杜莎夫人开始制作英国王室名人蜡像及当地名人蜡像,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这也是如今杜莎夫人蜡像馆的营销策略之一。

杜莎夫人蜡像展有一个密室,需要单独购买门票,陈列的是历史上恶贯满盈的罪犯,这就是如今著名的伦敦馆恐怖屋的前身。恐怖屋包括法国大革命的牺牲者们和新制的各种杀手和罪犯的形象,杜莎夫人亲手制作的蜡像仍然在展览。

杜莎夫人带着儿子和蜡像展周游英伦33年,1835年定居伦敦贝克街。因为74岁的杜莎夫人再也无法承受旅途的劳顿,第一家固定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在这里正式诞生。81岁时,杜莎夫人制作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尊蜡像——她自己。1850年,杜莎夫人去世,大儿子继承了她一手开创的蜡像事业。

杜莎夫人蜡像馆如今已发展成目前欧洲排名第一的休闲娱乐集团——英国杜莎集团,其经营策略很多都脱胎于几个世纪前的营销高手杜莎夫人。

就像当年蜡像大篷车停靠的地方一样,如今,蜡像馆在全世界的分馆也无一例外都选在了当地最繁华的街区或者旅游景点。利用最新时事来制造参观风潮也是杜莎一贯的营销手段。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太空人后,蜡像馆立即与相关部门接洽,制作杨利伟的蜡像,并在场馆内配上了太空旅行互动活动。

到各个蜡像馆参观的人常常会发问,杜莎夫人蜡像馆究竟是以什么标准选择要制作的名人?程序十分复杂,以2006年开馆的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为例,在名人的调查甄选方面,馆方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将第一批名单敲定。先是请了一家调查咨询公司,从各个行业遴选各方面的名人候选人,然后通过问卷、分组讨论、电话访谈,考察这些名人在大众中间的知名度、时尚度、关注度和喜好度等。最后将反馈的结果报送香港和伦敦总部审批通过。比如上海馆中的奥黛丽·赫本蜡像右手托腮,左手捏着一支“点燃的烟”,就是因为调查显示中国人钟情于她在《罗马假日》中的形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