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特务被浇上煤油烧死。东北军军长、副军都有了可喜的结局。有的给战俘提供红酒和咖啡,有的则只给战俘提供冷冻土豆和黑莱巴。善于投降的意大利军队宁愿长途跋涉数百里甚至建立自己的战俘营,也要找到一支可以给予他们优惠投降待遇的军队,甚至还开玩笑说“如果你不不接受我投降,我就打你,直到你接受我投降为止”,就连一向善于战斗的德军,也曾经浴血奋战千里之遥,寻找特定的军队解除武装,那就是在命令不要去西伯利亚砍柴。
无论待遇如何好,战俘的生存率普遍比在前线浴血奋战的部队要高,除了一类人,那就是“党卫军”和间谍基本上不被视为正规部队。他们被抓获后,往往未经审讯就被枪杀。
据东北兴安地区屯垦军一名少校团长回忆,1931年,他们抓获了两名日本特务。证据很清楚,但这两个探子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副少校和团长开会研究,给他们倒了煤油,然后点火把他们烧了。
按照国际惯例,战时如果抓获敌方间谍,可以不经审讯就处决。据说,这一点在《日内瓦公约》中明确规定:在战争中,战斗人员如果不穿自己的军服或不使用明显标志,就不能享受战俘待遇,也不受公约保护。.
这种说法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因为《日内瓦公约》明确规定了战俘的四要素:(1)对下属负责的人是指挥者;(三)公开携带武器的;(四)遵守战争法规和惯例的战斗。
作为特工,很明显他们既不会公开携带武器,也没有可以从远处识别的特殊标志。他们更不可能按照战争规律和惯例进行战斗——除了侦察情报之外,他们只发射黑枪,根本不遵守规则。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突击队潜入敌人后方。被包围后,他们准备缴械投降。拯救你的生命。
其实,渗透的特种部队,无论换不换制服,都难逃死亡,因为他们被发现并被抓获的地方基本上都不是前线,而且获胜的一方也有自己的理由:你你又不是间谍,为什么跑在我们后面?
抓奸细,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讯。如果全部都招进来的话,十个人中可能会有一两个活下来。个别“仁义之师”除外。
上个世纪初,东北老百姓最讨厌小鬼子了(高官不一定讨厌鬼子,因为他们会和鬼子合作)。日本间谍一般不愿意被派往高层索取功劳和赏赐——官员越大胆,其规模就越小。当日本间谍到达“总部”或“大(少)司令官邸”时,很可能会享受做客的仪式。
1960年2月15日,东北兴安区屯垦军三团副少校董坤武撰写回忆录,发表于评委会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政协文史文献——我们熟悉的文章《文史资料选辑》的贡献者。
据董昆吾回忆,那是七月中旬的一个早晨。一营营长卢红勋正在团部前的操场上带领着战友们训练。疾驰而过——当时的东北正规军高级军官没有这么威风凛凛的战马,坐在四匹高大战马上的两人用猥琐来形容,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安放在“马上封侯”元帅府内。(骑马的猴子)”。卢鸿勋警惕性很高,看到四匹战马从军营旁跑过,自然想追回去审问。结果问了个大问题:”我听不懂语言。我换成蒙古语了,还是看不懂。卢怀疑他是日本人,向我举报。关瑞吉(即关玉衡),当时的团长,是张作霖总司令的保卫科科长兼车大队长,团长兼任北京总司令军事事务、东北炮兵参谋长。那时他是军需处处长,兴安垦区公署第三团)去外防巡逻了,我不在团部,所以我担任团长团。我去操场用日语问,其中一个回答,自称是日本人,拿出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东京农业协会会员”和“中村慎太郎”。历史数据存在一些差异。史料中的日本间谍,没有鸭舌帽、大礼帽、皮夹克,而是“身穿棉袄棉裤,个个都扮成中国农民”。他身上携带的物品可以100%证明他是军事间谍:》在他们的包里和中村的棉裤里,他们发现了调查笔记,大量的,还发现了冷热的手表,指南针,测绘仪器和一把南式手枪。我翻阅了他的笔记和地图,了解到他用地图来对比现状,修正并重新绘制。对于他所经过的地区,降雨量、气候、村庄、居民、土壤质量、水井以及可驻扎的部队数量等都有详细记录。”
虽然中村和五十木彦太郎(曹军,相当于中士)已被认定为日本间谍,但团长关宇恒外出巡逻,“少帅”还在跳舞北平,中村等人被“留宿”在团部,理由是“前方时不时出现土匪,道路不安全”。
关宇衡巡查归来,面临着这些两名日本间谍(另外两名是白俄罗斯矿工哈密的施罗科夫夫人和一名向导)也很困扰——中村太嚣张了,根本不把他这个团长放在眼里:中村不仅不肯认罪,反而对关宇恒破口大骂,气得关宇恒拔出了指挥刀,旁听的军官们也纷纷掏出手枪,中村有些屈服,但在他签认罪书的时候,中村却突然对旁边一名军官拳打脚踢,由于用力过猛,“三道亮”牌手表被打飞了。
东北男人都是有血性、有气节的(高官除外)。众人见中村还这么嚣张,毫不客气地冲上前,拳头皮靴,把中村打成了猪头。
打倒了中村,关羽恒和董坤武联合召开了全团连长以上干部会议。结果,大家达成了100%的共识:“根据国际法,外国军事间谍可以判处死刑,所以无论如何不能放人,也不能送沉阳。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这里秘密处决他们。”
董坤吾之所以执意要处死这四名间谍,也是出于他自己的考虑:弱国没有外交,如果被中村等人送到沉阳,那么鬼子肯定会把他们的资料送回来,说不定上面就得命令我们向这些间谍道歉了。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当然知道,董昆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他性格坚强,更喜欢娱乐活动。他对抓间谍之类的事情不太感兴趣。拥有的东西一定比放手的东西要好。
于是开完会的第二天晚上,大家赶紧用棉塞把中村一行四人绑起来,”副官赵恒带着十几个亲信把中村一行拉到了远处在山后七八里的地方,用马车浇上煤油,将他们烧死,撒上骨灰,以致于找不到踪迹。”
虽然焚烧中村更令人愤慨,但关羽衡和董昆吾不受上级保护:董昆吾被调任东北教武馆步兵研究队队长,关羽恒被大首领直接征召到沉阳关押:》有人劝关玉衡出国避难。关玉衡却说:“我是东方人,何不怕死!”于是于9月16日来到沉阳与他们对峙。9月17日,日本人驻沉阳总领事林久次郎与关玉恒对峙。关羽衡拿出了中村等四名间谍活动的全部证据,林九次郎无话可答。
虽然双方都对中村间谍的身份没有异议,但关宇恒下榻的酒店仍然受到东北军大批宪兵的严密监视——有人想把关宇恒当成弃儿来祭祀。关宇恒把身上的钱全部给了看守的宪兵,才得以逃脱。
为什么东北军高官对探子客气,我对“兄弟”不客气。原因我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它伤害了人们。我们想说的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关羽衡创建了辽北,担任过蒙古边境抗日义勇军司令员,解放后还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1960年,董昆吾得以写出回忆录,并在全国政协发表。待遇应该还不错吧…